|
本帖最后由 自在行 于 2013-3-16 22:32 编辑 7 d5 {" h! D9 f( x4 |! r9 B1 A! w
% i6 `4 ^+ ]6 A x
----访萧红故居# \$ `8 F& K3 e+ I2 z7 e
时值早春,北国大地上仍是白雪耀眼,一行摄影人早早的齐聚呼兰,探访萧红故居。路过呼兰河大桥时,因施工请慢行的大大标志,将我们定格在现代社会的繁忙中。还在冰封中的呼兰河是否记得当年的少女萧红,是否记得曾在它身畔走过的一个世纪的世事沧桑!& d; I" U1 Q5 q( l
在萧红笔下,写尽那岁月的风骨,写满她内心的忧伤与孤独。在那个时代的女子,拥有两次婚姻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在那个混乱灰暗看不到光明的世界中,漂泊令她心力交瘁。唯有文字可以倾诉。走在旧式砖辅就的园内小路上,我试图寻找当年的景象,可是整齐的行道树将园子划成格子,只有雪在阳光下闪着亮光,有融化的冰晶映着游人的影子,我的心仿若贴近了这个女子当年的心境,在她小小的花园中,在蝴蝶和小花中闪现的那张纯真却果敢的脸!即便是在今日,我也感佩萧红敢于追求自已想要的生活的勇气!
( P( p# D! R' R 萧红三十一年短暂的人生,却折射着旧中国恶梦般的现实。她参加青年运动;写下“这是我的祖国,我的母亲!/在那里,/有鞭挞,有辗压……/这里也是一样?/我的祖国,我的母亲!——”忧国的诗行;结识鲁迅与矛盾先生并得到支持;在中篇小说《生死场》中有鲁迅做的序言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i7 w4 c8 e( x
而《呼兰河传》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矛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而我约略的了解了那个年代中可怜的国人,了解了童养媳之死给萧红带来的悲凉与愤恨。即便那时不开化那时愚昧,可诗礼传承孔孟根深的国人,心底那一丝丝善意都在自私中被埋葬了。哪怕在现代恐怕也偶或出现类似的残忍场面。百年来,萧红的疾呼似乎仍需要在现代有所回应,萧红的痛似乎仍在许多文学家的内心醒着。" U2 t+ r8 U) \
今日能访萧红故居,更惊醒自已,时光易逝要珍惜。人生无论长与短,都要活得有内容,活得精彩。就象同行中有位88岁的老太君那样,永远保有一颗不老的心,永远拥有十八岁的鲜活!
* k' ?7 l) m% ^$ w 相信懂得倾听的人们会读懂萧红的!
+ W0 y1 L, V3 }8 Y8 O) V2 L2 I) i+ O F. r9 ]* u% z6 U" t. B
8 Y* |* p% P# z- i0 W8 c萧红脚下有一束鲜花,中有一支天堂鸟,愿它飞翔的姿态能带给她些许安慰!
0 G) [' S0 x; r8 z+ y x
4 n. h5 H" p3 b5 V! x古老的木板车下,纵横的影子,是光照不到的地方。& c7 j& w+ q8 ` ?& i
2 Z0 Q5 I, X$ f& \3 }
; o, R8 A* C* R5 Y/ }# K这个小小的雕塑,令小园生机重现。0 `3 D q8 G3 [9 {1 [" R6 O! ~
8 ^1 y# N; A, d% M9 o& d! U1 ]7 d" O0 u: a! W
略有芽苞的枊枝,映雪成画,春天已不远了
9 E' F L0 D/ A( C8 {* d1 n2 n# P6 k$ X9 |/ q3 L! _
看到萧红的塑象背倚蓝天与青松,芳华早逝的她,活得足够精彩了。
* p7 O* P4 y) W# n4 d% R+ u6 _ |
评分
-
1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