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账号

黑龙江花果山户外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0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被遗弃在路旁的石磙

[复制链接]

1

主题

5

帖子

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2 12:3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极星 于 2017-1-22 22:43 编辑
0 n, q# D" d) Y! i5 f$ H/ y0 @/ V2 i
% ]- G: ^. M1 S吃罢晚饭,在乡间小路散步时,无意间发现一个沉睡在路旁的石磙,不由惊讶且高兴地说,久违了,石磙。
4 C+ H4 ~' i8 y2 G: Z
* t, y  E7 E: h6 o这朴质而憨厚的石磙,是昔日乡村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伴侣。尽管现在被人遗弃在路旁的角落,我还是感到格外地亲切。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掏出手机咔嚓、咔嚓地从不同的角度拍了几张相片,以作纪念。    , v; I, ?) P6 l; h
2 U. S/ }7 I* {3 _3 [) F" k
小小石磙,诉说岁月沧桑,滚动着那段人类历史进程的年轮。石磙,是中国劳动人民祖先发明的一种脱粒农具,一般都是大青石做成的,呈圆柱体,一头大,一头小,两头有磙眼,使用时用特制的木架子套上。乡下人基本上每户都有一个石磙,是以它代为农具“轧(碾)谷”。
5 _9 H0 |7 M- d8 D) }% u8 t ) K9 G- |  x2 s% Y! V2 F
据说,石磙的石材都来自泰山石。所以,老人们把石磙称青龙,因为泰山石有镇宅和阻挡凶神恶煞的作用。但在农村有一条谚语,横笼台拉石磙——步步有坎。一般是说石磙是压场用的农用工具,而用在田间横笼台拉石磙,风马牛不相及。还有大人喜欢说自己笨拙的孩子,“你这个伢,怎么就像一个石磙,推一圈(转)就滚一圈啊!这足以说明,石磙与农民的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
9 l7 V* e$ m, B& w 8 G8 E& I( Q; S+ P
晚风徐徐。耳畔仿佛传来石磙滚动时吱呀吱呀的响声,叫人回想到那个蹉跎的岁月,那段青春的记忆,还有那质朴的乡亲。记得在插队时,当麦子收成后,在酷热的太阳下,把麦子厚厚地摊在禾场里,其间要不停地翻动,接受太阳的暴晒,到了中午就开始轧场。那年我赶着水牛,左手牵撇绳,右手执鞭,肩膀上挎一个粪箕子,以便牛拉屎时备用。当我一声吆喝,牛拉着石磙,一遍遍、一圈圈,不紧不慢地走着,石磙紧跟其后,吱吱扭扭以示自己的存在。禾场是一个圆周运动,赶牛的人只是站在中间拉着撇绳挥挥鞭子,牛会不厌其烦地听从你的使唤,只要它不停止,石磙就一直吱吱扭扭地叫下去。
4 R: J0 L& n: |8 x3 S
! T+ R$ Y3 c. N  U7 J; S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石磙就跟土地一样,是庄户人家的命根子。当石磙闲着时,孩子们把它当马骑,唱着动听的童谣。另外,乡下人以前修路或者修造禾场,是需要石磙来磙来砸来压的,用石磙来磙、砸、压过的地表会变得十分结实。于是,就有打硪歌,也叫打夯。石磙硪一般是绑上四根木杠,由八至十二人提打。打硪是属于男人的体力活,也是一项集体劳动,需要好几个人来合力进行。为了减轻劳动强度,让硪的起落连贯一致,一边打硪、一边唱歌。这一幅幅画面,是上个世纪农民劳动的真实写照。6 i/ W1 o; q# H
2 `9 C0 c' G0 X0 W
自从有了机械脱粒以后,石磙退出了历史舞台,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而曾经寄托过一代又一代人梦想和愿望的石磙声,如今已经听不到了。但石磙的没落也显示了新事物替代旧事物、先进取代落后的规律,正说明我们的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7 S  u- S& @& `% F" A% h% U

  \! D% P; _/ r3 e* s" `睡在路旁的石磙,请不要沉默,我们记得,也不会忘记,你是中国农民,还有我们知青这一代人永远怀旧的物什。同时,你的故事,早已走进了中国历史博物馆,让华夏子孙铭记你的功劳。永远尘封在日记里,永记不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黑龙江花果山户外网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12060834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756号

GMT+8, 2024-11-16 02:15 , Processed in 0.54774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