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胡凯山和陵考略
金胡凯山和陵,为安葬金太宗完颜吴乞买(1075-1135)、改葬太祖完颜阿骨达(1068-1123)之皇陵。在金上京帝王陵寝中,居于显赫地位。史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天辅七年(1123年)八月二十八日攻克辽燕京返回上宁府途中,“崩于部堵泺西行宫”(今吉林扶余县境)。九月初三,“梓宫于上京”。初五,“葬宫城西南,建宁神殿于陵上”。天会三年(1125年)三月,“上尊谥曰武元皇帝,庙号太祖”。天会十三年(1135年)二月,“改葬和陵”。皇统四年(1164年),“改和陵曰睿陵”。贞元三年(1155年)十一月,“改葬于大房山”(今北京房山县境),仍号睿陵。对于改葬金朝开国皇帝太祖和安葬其弟太宗的“和陵”位子所在,早已引起国内外考古学者的关注。
关于胡凯山和陵的位子所在,《金史•欢都转》的记载是“欢都,完颜氏人,祖石鲁,与昭祖同时同部同名,……至景祖时,石鲁之子骇孙举部来归,居于安出虎水源胡凯山南。胡凯山者,所谓和陵之地是也。”这里载明,胡凯山既是阿什河之源,又是和陵所在地。
现在察明阿什河发源于尚志帽儿山和阿城老母猪顶子山之间,中间有松峰山与之毗邻,构成了前两山的分水岭。在此三山之间,主要有东、西两大水系,西流北折,构成了阿什河源流,二源流汇合后,又北流150余公里,在哈尔滨东注入松花江。其东源发源于帽儿山北麓,松峰山南麓之帽儿山河。解放前所修地方志(如《双城县志》),与解放后所绘《阿城县地图》,均标志帽儿山河为阿什河。实质上,阿什河有东、西两个源头。在老母猪顶子山和松峰山之间,有头道河子、二道河子注入三道河子;后又有源于松峰山南麓的四道河子与三道河子相汇,构成了阿什河的西源。
在1975年至1982年的考古调查中,在阿什河西源头老母猪顶子山南麓偏西处的缓坡地上,发现金代王公陵址两处,均坐北朝南,东西并立,相距近50米,前有照,后有靠,居于龙脉之地。现存龟趺(碑座)二尊,未见碑身,并有石人(文官武将),石羊、石臼(香炉)等遗存。龟趺之硕大古朴,风化之强烈深刻,石人面目之庄严肃穆,身材之高大雄伟,在阿城多座金墓中显居首位,大有御陵之风。
清末《吉林通志》记载:“罕都(欢都),完颜人。祖舒鲁(石鲁),与昭祖同时同部同名,……至景祖时,舒鲁之子曷顺(骇孙),举部来归,居于安春水(安出虎)源库堪山(胡凯山)之南。库堪山者,所谓和琳(和陵)之地是也。罕都,葛顺子。世祖初,袭节度使。”这里载明,清代称胡凯山为“库堪山”。满语“库堪”与女真语“胡凯”谐音,发音没有太大变化,为“炕沿”之意。现在老母猪顶子山南麓及山腰,确有陡然隆起的山坡,上坡之后,又出现比较平缓的地段,既合“库堪”之意,又处“安出虎水源”,可谓名副其实的“胡凯山”。而帽儿山因其酷似一顶尖草帽而得名,不合“库堪”之意,又无古陵址可觅。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明,今老母猪顶子山就是金代的胡凯山,其上的二陵址即为“和陵”。根据我国古代尚“右”的习惯,右面可能为睿陵(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左面可能为恭陵(太宗完颜吴乞买陵)。
另外,民间传说也可为考定“和陵”佐证。一说,老母猪顶子山名中的“老母猪”,是“老兀术”的讹传,“老兀术”即“金兀术”之父“阿骨达”的民间别称,因其葬于此而得山名;另说,“老母猪”系“老母术”之讹,“老母术”即金兀术之母,因“埋金兀术之母”而得名,既然其母衬葬于此,其父阿骨达之陵在此就更为合理了。
(以上文字摘于《北方文物》1984年第三期同名文章,作者:张连峰 仅供驴友们了解老母猪顶子的掌故 不做学术讨论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