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发表于 2009-3-25 23:19:14

【跋涉金源之旅一】溯源阿什河之自然

       地处东经126°、北纬45°线上的阿什河流域,远古时代虽属“只有鸟道,没有人烟”的洪荒漠野和草木场之所,但很早以来,这里的大面积冲积平原和它所背倚的张广才岭西侧蓊郁的丛山密林,无疑是古代逐水草而居的先民或森林逐猎者心目中理想的天赐宝土。据采访,六七十年以前,玉泉镇(今属阿城辖界)虽然拉起街基,但仍有成群的獐狍随时出没:那里的二层甸子河鱼产丰饶,甚至还打捞上来过“大马哈鱼”①。人们传述中的“千里独龙岗”②,被视作“龙脉”、“圣土”、“烟火之地”,“一年发一家”,说那里遍地皆宝。当八九百年前,北方女真人强大的一支——完颜部族,自北而南地进行民族大迁徙时,其所以选定这一带地区落脚扎根,并在这里修造起他们的第一个“皇帝寨”,即上京会宁府宫城,也是首先看中了这个地区足以为其子孙后代供衣食之源,而且,进可以攻,退可以守,钟灵毓秀,土厚民丰,即使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来看,也是“照着四根金蜡烛”,足以使皇祖创业肇兴的“福地”。迨至清朝,这里的蜚克图一带更被选作地方“围场”。因而本地民族中有:“宁舍金蛋银蛋,不舍蜚克图站”的说法(按:蜚克图曾于明代设卫,清代设过驿站)。光绪年间,这里复增设八八六十四旗屯,成为关外八旗移民垦荒的重点区。1900年以后,帝俄借中东铁路修建之名,对阿城地区大肆劫掠。在今天的玉泉镇那里,竟修起了“大白楼”,筑成了“圈儿河”,安上了“玻璃井”,连那里的泉水都被装上火车,朝他们的国里运。据讲:这里的水质跟别处不一样,经化验证实,比普通的水重两克。当时,使玉泉水造的“三星啤酒”竟远销欧洲,成为万里之外的绅士们竞相享用的佳品。那咱,玉泉流传一句话,叫“二文一武”。所说的“二文”,即孙小文、王汉文;“一武”呢,就是唐小武。孙小文垄断白石山,唐小武霸占红石山,王汉文操纵玉泉境内的石灰买卖,这些家伙和帝国主义勾手,盗走了阿城地区的大量矿藏。在松峰山上有个“迷魂阵”,传说谁一走过那里就头晕目眩,谎传那里“闹胡仙”。究其实,原来那里是座银汞矿,让个“背锅”的外乡人连挖了几年,也给盗掘一空。时至伪满,日本帝国主义者更是看中了阿城这块宝地,甚至妄图在那里建立所谓“天理教农村”,长期霸占这里的山河与土地。上记历朝历代的事实,集中地说明一个问题:阿城的自然条件极其优越,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一片瓦砾、一块石头,都有它极不平凡的来历,都凝结着这一带劳动人民的血汗,并寄寓着他们深挚的感情。
〓“八百垄的瓜,
〓〓阿城的蒜,
〓〓玉泉的菇不用看。”③
      这是借助赞美本地的土特物产,来表达群众对自己生身家乡自然环境的热爱感情的。当我们五次造访县政协委员,从长白山迁来的本地满族老住户常俊伟同志时,由他交出一份他父亲常恩庆老人口传的满族民谣记录,写道:“白头山,万丈高,四时积雪永不消。前清发祥地,储藏万架宝。满洲人,兴起早,勤劳勇敢属得着。”“松江两岸人不苦,阿勒楚喀百姓多幸福。”就像这样,在阿城地区的民间文学里,有不少是直接取材于这里的山川、风物乃至特殊物产的。尽管品类不同,但有一个内在的共性是:十分普遍地浸透着强烈的“乡土之爱”。从会宁府午朝门藏宝传说,到阿什河滚道的神异变迁,以及《磨盘山》、《石虎岭》、《黑鱼泡》、《金马驹》、《夜明珠》、《鹿衔草》等,差不多都涉及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对自然、乡土的描述。有的带一定的解释性质,有的则纯属轶闻趣话;有的情节较完整,有的还只是几句粗略的勾勒,几近于实事的重叙。有关它们的族属问题较为复杂,特别是在满、汉之间有的殊难区分,它既曲折地反映出本地区民族融合的复杂过程,也足以从中透视出该地自然条件的无比优越性。约占采集作品总量三分之一左右的此类口碑资料,对于我们探讨民间文学和自然的特殊关系问题,勿宁说是一份珍贵的标本。在考察民间文学现象时,除了它的决定性社会因素必须首先应该看到以外,也应看到土地开发者们赖以生存的山川自然所给予民间文学在内容与形体等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特别是处于自然采集经济阶段或并未完全摆脱自然束缚阶段的那些观念形态的记录,就更是如此。

佳林 发表于 2009-5-20 23:15:21

:/090 :/090 :/09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跋涉金源之旅一】溯源阿什河之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