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谈吃的: 比较现在的吃肉和文革时期的吃肉
本贴子比较一下,现在中国人的吃肉情况和文革时期的吃肉情况。但是,我希望大家注意,我肯定不是说文革时期的吃肉情况就好,我不象有一些左派,一提到文革就一切都好得不得了,那是不真的。我一定做到,本贴子分析的情况,让所有的右派看了以后会点头同意,不信诸位右派往下看。
我的基本分析工具,就是右派的宝贝: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些左派一听这个词就很不高兴。但是我多次说过,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我的最爱。因此,我要用经济人理论来分析文革时期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
先说行为的最优化原则,当然,都是个人利益最大化,文革时期和现在都是这样。但是制度不同,个人利益最大化,在文革期间的计划经济,和现在的市场经济,落实到具体的操作,还是不一样。
计划经济时期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就是最懒惰原则,比如车间里的地,如果两天扫一次就够,决不每天都扫。劳动的动作也是一样,如果只需要劳动一小时,就决不干两小时,不会主动找更多的事情干。
为什么会是最懒惰原则呢?就是因为大家的工资都一样,也没有奖金,而且,宣传上工人阶级是企业的主人,当然也无可能被开除,社[会]主义大锅饭,在这种情况下,多挣钱是不可能的,因此就朝少干活方向努力。
右派看到了吧?我的形容是对头的吧?
当然,一些左派不服气,会说也有努力干活的人,当然也会有,但是这说明这个人道德好,但是,道德好的人,毕竟不多。我当然是讨论大多数的情况,是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情况讨论,因此,最懒惰原则是合乎大部分情况的。
而市场经济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就是盈利的最大化原则,就是说挣的钱越多越好。比如说做生意,买进的货物越便宜越好,卖出的价钱越贵越好,所有的人都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
好,现在按这两种最大化原则来分析文革时期的吃肉情况和现在的吃肉情况。
文革时期,那个时候买肉,那肉是计划经济计划出来的,而且供应量总是不够的。供应量不够,就说明了猪肉一上市立即就被卖得光光的,无可能剩下,如果剩下一点,也是被卖肉的师傅提回家吃的。短缺经济嘛。
那个时候买肉,是不许挑的,比如说,你看上了这一块瘦肉,那师傅一定不卖给你,他一刀下去,哪块就是哪块,你不喜欢吃肥肉,但是摊上了肥肉,气得要命,但是没有办法。得到哪块肉就是哪块肉。当然,如果你和师傅是亲戚朋友,他会暗中照顾你。如果你和他什么关系都没有,那很可能得到一块随机的肉。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如果师傅让顾客左挑右挑,他的劳动势必增大,这就违反了最懒惰原则,他为什么要这么干?他又不傻。因此,当然不允许顾客挑,他卖的快,早卖完早休息,坐在那里打牌。反正店里的利润多少和他的生活水平无关,当然是越懒惰越好。
而现在,则肉的供应量是很大的,如果肉短缺了,就会价格上升,导致社会对养猪生产肉的鼓励,一轮反馈调节,肉的供应量就上去了。而现在的卖肉的可是一点也不神气了,对顾客都是点头哈腰的,你要哪块他就给你哪块,任你挑。因为他要和其它的卖肉的竞争,抢生意,当然是服务态度越好,生意就越好。这就是盈利最大化原则导致的结果。
讲到这里右派们一定点头微笑,纷纷称是。但是我现在要讲到计划经济的好处和市场经济的坏处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嘛。
首先是,计划经济的猪肉,甚至其它的肉类,如鸡肉,鱼肉,一定都是新鲜的,也就是说,你可能买回家的是一块你不高兴的差的部位的猪肉,但是它一定是新鲜的,你不用担心它可能放了好几天。原理很简单,当时猪肉是短缺的,短缺就意味着一上市就卖光了,当然就不可能有猪肉剩下再等它变臭。
而市场经济的猪肉,有可能是不新鲜的,买了一天没有卖掉的猪肉,放到第二天卖,搞一些防腐措施,比如说冻一下,等等。因此,你在市场经济下买猪肉,要有经验,要仔细地观察猪肉,否则的话就是有可能买回家不新鲜的猪肉, 注水的猪肉, 假猪肉, 或者干脆是纸板箱。
计划经济的猪肉,是一定不注水的。因为注水也是一种劳动,按最懒惰原则,大师傅给猪肉注水,有什么好处?什么好处都没有,就是多了一些劳动,除非他傻,否则才不会这么干呢。
而市场经济的猪肉,就有可能注水。因为注了水重量增加,卖出去的价钱就会多一些。当然,可以立法,可以增加工商人员检验。但是,检验的办法,也就是注水注得太多了会发现,如果注得少呢?比如一百斤猪肉只注一斤水,就不容易发现了,但是卖猪肉的就有可能多挣几元钱,现在竞争激烈,多挣几元也是好的。
更大的问题在于肉类鱼类鸡类等的半成品和成品。什么是半成品呢?比如说各种丸子,肉丸子鱼丸子鸡丸子。各种香肠也是半成品,盒饭里已经做熟的肉是成品。速冻饺子里的馅也是半成品。
计划经济下也做半成品,市场经济下也做半成品,但是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区别。
先说市场经济的半成品。
假设有这么一个卖鱼的鱼贩子。刚进的鱼是活的,当然是最新鲜的,放在鱼池子里,鱼游来游去,非常新鲜,这个时候的价钱也高,比如说,十元钱一条。
但是游着游着,这鱼就不行了,就死了,慢慢浮上水面,这个时候鱼贩子就把死鱼捞出来,放在一边,价钱就低了,五元钱一条。
但是放着放着,还是卖不出去,这个时候鱼就要开始臭了。当然鱼贩子真要让鱼臭了,他的损失也很大。因此他就要在鱼将臭未臭的时候,做成鱼丸子。
那么,会不会有小贩把新鲜的,活蹦乱跳的鱼做成鱼丸子?那是不可能的,他又不傻,也没有得精神病,更没有吃错药,把新鲜的活鱼就做成鱼丸子,愚蠢透顶,违反利润最大化原则。他只会把将臭未臭的鱼做成鱼丸子。
因为,消费者是无法识别出来的。将臭未臭,不是还没有臭嘛,如果化验,也还是合格,吃下去对人体也没有什么损害。
因此得出一个判断,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想要吃到新鲜的鱼肉做成的鱼丸子,那是痴心妄想,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买各种食品加工器把新鲜鱼买回家自己做鱼丸子。
我的这个推论可以用在猪肉等任何肉类产品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在市场上吃到的盒饭里的猪肉,在饭店里点的菜的猪肉,各种猪肉丸子,香肠,速冻饺子里的猪肉,统统都是将臭未臭的猪肉做成的。反正你也吃不出来,反正人家也没有违反食品卫生法,反正将臭未臭也是未臭。
实际上那些生产半成品的商家,生产鱼丸肉丸香肠盒饭还有各个饭店,都和卖鱼卖肉的市场定了长期合同,就是每天到晚上,那些卖新鲜肉的市场一收档的时候,就把所有的还没有卖出去的将臭未臭的鱼和肉统统搜罗给那些商家去做半成品了。
这一点你也不能够用道德来批评那些商家,就是你来做那些商家,你也会这么做。你难道会说你就每天买最新鲜的东西来做鱼丸子或者盒饭?人家也没有犯法,做出来的东西也不会让人一吃就死了,也还是合乎标准的嘛。这种做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只会对明显的质量差别做出奖励和惩罚,对于消费者无法识别质量的产品,就不能够做出奖励和惩罚。消费者当然无法区分出新鲜肉做成的肉丸和将臭未臭的肉做出的肉丸的差别。因此在这方面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存在。
好,现在来说计划经济。
那么我要得出另一个判断,就是计划经济也生产各种半成品和成品,而计划经济生产出来的肉类鱼类的半成品和成品,一定是最新鲜的鱼和肉做成的。也就是说,你在计划经济时代买的香肠,一定是最新鲜的肉做成的香肠,买的鱼丸,一定是最新鲜的鱼做成的鱼丸,在饭店里吃的菜里如果有肉,那个肉一定是最新鲜的肉。
为什么呢?因为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是鱼和肉都不够的,是它们一上市立即就会卖光的。而且,生产多少鱼和肉的半成品,是事先做好计划的。比如说生产多少鱼丸,多少香肠,那都是事先计划好的。
比如说,一个生产香肠的企业,有没有机会象市场经济那样,专门到市场上搜罗将臭未臭的猪肉收购过来呢?这是没有机会的,因为猪肉根本就不够,市场上是剩不下的,新鲜的猪肉一上市就卖完了。你要想买猪肉就得起个大早去排队,到了晚上卖猪肉的地方已经是空空的货架了。这个企业是上级制定了要生产多少香肠的计划,因此上级就会命令肉联厂每天调拨多少猪肉给这个企业。
那么,肉联厂会不会专门选择不新鲜的猪肉送给香肠生产企业呢?是不会的,因为选择就需要劳动,就是增加的劳动,按照最懒原则,肉联厂是不会给自己多找事的。而且,也不会有什么不新鲜的猪肉,所有的猪一杀出来,肉就统统运走了,怎么会有不新鲜的猪肉呢?
也就是说,你要在文革期间吃肉,你要起个大早排队,或者你要去弄肉票,或者你要早一点等在饭店门口,或者你在快收工之前赶紧到工厂食堂门口排队,你好不容易吃上了肉和鱼,而且量还不够。但是有一点你不用担心,就是你吃上的肉和鱼,各种香肠和鱼丸子,狗不理肉包子,饺子,一定是最新鲜的。
页:
[1]